• 快盈viii

  •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 2022年建筑装饰行业新动态

    2022-06-14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浏览量:7709

    01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

    重点工作


         1月20日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分析形势和问题 ,研究部署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2022年,全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着力在“增信心、防风险 、稳增长 、促改革、强队伍”上下功夫,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01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02 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 。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 、管理和运行机制 。

    03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健全体系、优化布局 、完善功能 、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 、转变方式。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组织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 。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 。推动城市建设适老化转型 ,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治理,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张网” ,建立部、省、市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机制。




    04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全国100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实现省级全覆盖。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持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县城建设“营建要点”,推动转变县城建设方式。落实乡村建设“营建要点”,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政策机制和建设方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

    05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研究建立城乡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城市 、县城 、社区、乡村考评指标体系 ,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06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坚持守底线、提品质、强秩序、促转型 ,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程质量评价制度。

    07 推动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全流程审批制度化 、模式化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核心的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法律法规,推动出台城镇住房保障条例 、住房租赁条例。建立巡查稽查制度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08 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持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坚定不移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提高专业素养、专业能力 。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凝聚全系统共同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



    02

    为新业态打开想象新空间——从三个关键词看建筑业发展新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 ,透露出的信号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也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其中,时代赋予建筑业的各项任务 ,该如何完成?

    关键词一  创新 “走创新驱动道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 ,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的支持。

          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致力于成为“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明确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目前,国家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这些企业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以及创新化等特质。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21年11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同年12月17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适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建设 、验收、运行、绩效评价、撤销等管理工作。

          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从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到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的发布,再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说“创新”已经置于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

    关键词二  稳步 “有质量的稳步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这一形象比喻,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对资本要兴利除弊,促进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 。

          李义平认为,设置“红绿灯”,一方面意在引导资本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积极有为 ;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前,应该正确处理扩张与防范风险之间的矛盾。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已有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申请破产重组/清算。据了解,其中一家企业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但资产负债率为276.80% ;一家企业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债务至少4.5亿元;一家施工企业拥有11项建筑业企业资质、7项一级资质……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该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个别建筑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进行盲目扩张 ,项目数量激增 ,会给建筑业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企业无法负担庞大的建设资金。“就算是有实力的企业 ,也会被慢慢消耗掉。”

    关键词三  绿色 “延长建筑寿命是最大的节能”

         “要坚定不移推进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 、节约优先 、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提出后,如何实施碳减排、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 ,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建筑耗能呈不断上升趋势。产业的选择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业节能减排关键在于绿色建材 。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 ,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3%。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建筑施工阶段占比仅为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较于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更应引起重视。

          一是建造建材要高效、节材 、少消耗。在设计环节,尽可能应用高性能和高效能的建筑材料 。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部件,发展装配式建筑。三是建材生产环节要节能 ,一定要延长建材使用、建筑使用寿命。四是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尽量短途 ,采用地缘性材料,减少加工环节。五是尽可能废物利用、垃圾再生,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各项工作的推进 ,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必然 。尽管近年来关于绿色 、环保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从各级政府 ,到各家企业 ,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倾入大量的精力,我国绿色建筑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依然是能耗大户。建筑节能之路任重道远 ,被赋予绿色使命的建筑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电话咨询

    0731-8416526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 XML地图